前面說過,在光線的照射下,被攝物體(結(jié)構(gòu)和反光率)的形態(tài)面貌是影響曝光的客觀條件。那么在攝影實踐中,如何認識被攝物體呢?又如何在攝影曝光中迅速偵測和判斷各種光照條件下被攝物體的亮度變化,以精確控制曝光效果呢?
攝影測光、曝光系統(tǒng),正是現(xiàn)代攝影中極為重要并廣泛使用的電子自動化系統(tǒng),可以幫助我們主動和精確地控制曝光。
攝影測光和曝光系統(tǒng)與照度、亮度和物體反光率三個物理概念有著密切關(guān)系。
照度是指光源投射出來的光線亮底??陀^描述了投射到被攝物體表面的照明光線的強弱程度,所以又被稱之為入射光。
物體反光率是指物體接受光線并反射后形成的明暗程度,它由物體自身的質(zhì)地結(jié)構(gòu)及其吸光、透光和反光能力所決定。
不同質(zhì)地的物體具有不同的反光率,反光率用百分比表示。(見表一)
表一 常見物體表面的反光率
材料
|
反射率%
|
白雪
|
96%
|
白墻、白石膏
|
90%
|
鋁箔
|
85%
|
白紙、白色陶瓷器
|
60%~80%
|
白布
|
30%~40%
|
白種人皮膚
|
30%~40%
|
黃種人皮膚
|
20%~30%
|
水泥
|
20%~30%
|
磚
|
10%~15%
|
綠葉
|
15%~30%
|
黑布、黑紙
|
1%~15%
|
黑天鵝絨
|
2%~10%
|
亮度是指被攝物體接受光照后反射出來的光線 ,它由光源的照度和被攝物體的反光率綜合而成,所以又叫反射光。
由于亮度反映出被攝物體真實的明暗變化,所以在攝影中針對亮度來實施曝光控制被廣泛采用。但亮度又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這就給曝光控制帶來相應(yīng)的復(fù)雜性和困難度。
一、測光原理與測光裝置
今天,測光系統(tǒng)已成為攝影師在攝影工作中最科學(xué)、最有用的曝光控制裝置?,F(xiàn)在的自動化照相機上,幾乎都帶有測光裝置。少數(shù)沒有測光系統(tǒng)的照相機,們在拍攝中也會配備獨立測光表工作。
從結(jié)構(gòu)和使用方法上可將測光裝置分為兩大類:照相機測光系統(tǒng)和獨立測光系統(tǒng)。
(一)測光、曝光的工作原理
不管什么樣的自動測光、曝光系統(tǒng),其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
圖4-2-1 中級灰與反光率
無論是陽光普照的白天還是暗淡無光的夜晚,無論是黑白物體還是彩色物體,無論是用數(shù)碼載體還是感光膠片,大多數(shù)測光表將它所面對的一切景物,自動轉(zhuǎn)換為灰色的明暗影調(diào)看待,并以反光率為18%的中級灰為恒定標準,(見圖4-2-1)由電腦自動推算出相應(yīng)的曝光量,可使我們得到一幅“電腦”認為曝光正常、明暗影調(diào)合適的畫面。
下面我們用幾個實例來說明這一原理。
例1是一幅風(fēng)景照(見圖4-2-2a)。藍天下,綠色的大山環(huán)抱白色的帳篷,洋溢羊春的氣息?,F(xiàn)場以平均測光模式測光,照相機測光表顯示的曝光組合為:F11光圈和1/250秒速度。按此曝光值直接實施曝光,便得到這幅與現(xiàn)場景物面貌相同的彩色畫面。
分析:測光表的工作原理是將被攝對象看成反光率為18%的中級灰影像,(見圖4-2-2b),畫面中絕大部分是綠色植被,而綠色物體的反光率通常在20%左右,這與測光表追求的反光率數(shù)值相差無幾。這時,測光表提供的曝光組合十分準確地反映出被攝對象的亮度指標,所以拍攝的畫面色彩、影調(diào)正常,真實再現(xiàn)了原景物面貌。
例2是一幅自然光人像(見圖4-2-3a)。人物頭像占據(jù)畫面的主要位置,由黃色斗笠和紅色圍巾包圍,色彩亮麗明快。以平均測光模式測光,測光表上推薦的曝光組合是:F8光圈和1/125秒速度,按此數(shù)值直接曝光,便得到這幅影調(diào)正常的人像照片。
分析:畫面中人像和圍巾占據(jù)了超過一半的面積,黃種人皮膚反光率為25%,紅色圍巾反光率約為15%。其余是深暗背景(反光率為10%)、淺灰背景(反光率40%)和黃色斗笠(反光率60%)。畫面整體平均反光率約為20%,與測光表依據(jù)的反光率相似,見圖4-2-3b),所以暑期工光正確,人物得到了真實表現(xiàn)。
例3是一幅冰面場景(見圖4-2-4a)。明亮的冰面上,有少數(shù)幾個黑色人影,現(xiàn)場也是以平均 測光模式 測光,測光表上推薦的曝光組合的是F16光圈和1/500秒速度,按此數(shù)值直接曝光,可得到一幅測光表認為合適的畫面,如圖4-2-4b所示。
分析:畫面中絕大部分面積為明亮的冰雪表面,冰雪的反光率為90%以上,幾個黑色人影約占畫面總面積的10%,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測光表眼里,整個畫面都是18%的中級灰物體,如圖4-2-4c所示,所以,按測光表提供的曝光組合實施曝光,明亮的冰雪表面變成了灰暗的冰雪表面,與實際面貌出入很大。從曝光控制上看,這是典型的曝光不足。校正方法是增加曝光量。
例4的被攝對象是黑色齒輪(見圖4-2-5a),黑齒輪泛著油光,占滿了大部分畫面。以平均測光模式測光,測光表上推薦曝光組合是F4光圈和1/125秒,按此數(shù)值直接進行曝光,得到一幅測光表認為合適的畫面。
分析:畫面中黑色齒輪是面積最大也是最主要的物體,黑色的反光率是5%以下,黃鈾機軸面積很小,也可忽略。可是在測光表看來,畫面中所有對象都是18%的中級灰物體,如圖4-2-5c所示。因此,按測光表提供的曝光組合實施曝光,黑色的齒輪變成了灰色的齒輪,與原物體明暗差別很大。從曝光控制上看,這是典型的曝光過度。校正方法是減少曝光量。
這些說明了什么呢?它告訴我們:測光表機械地按照既定規(guī)律辦事,只感受和測量被攝物體的實際光線亮度,并根據(jù)實際的光線亮度推薦一個只能得到18%灰(中級灰)的影像的曝光組合 。換句話說,就是測光表總是將所有的被攝對象(不管是黑、白、灰程度)看成是一個中級灰程度的物體,并以此為基準提示一個只能使被攝對象呈現(xiàn)出中級灰影像的曝光組合,而不管是物體本身原有的彩色、黑、白、灰面貌及其反光率(明暗)大小如何變化。
從結(jié)果來看,這種做法有科學(xué)準確的一面,也有機械死板的一面。
當被攝對象是18%左右的反光北時,如人臉膚色(黃種人為20%左右)、土地和綠樹等,就可得到還原正常的漂亮畫面,如果被攝物體的反光率與18%灰相差太大時,如白雪(反光率為97%)、黑色齒輪(反光率為5%),就不能獲得反映物體真原貌的畫面。
(二)照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
現(xiàn)代照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測量的都是被攝景物的亮度(反射光),即物體自身接受光照后反射出來的明暗程度。
按照工作過程可將照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分為帝軸(外)測光和通過鏡頭測光兩種形式。帝軸測光(見圖4-2-6) 的優(yōu)點是簡便和低成本,缺點是易產(chǎn)生測光誤差。通過鏡頭測光也叫TTL測光(見圖4-2-7),優(yōu)點是精確度高,缺點是復(fù)雜和高成本。
兩種測光系統(tǒng)雖然工作過程不同,但工作模式的設(shè)置是一樣的。(見表二)
平均測光特點及使用效果:平均測光就是測量 取景范圍的全部景物亮底,而取其綜合平均值,作為曝光的依據(jù)。當被 攝景物的亮底整體均衡時,可以獲得較好的曝光效果,當被攝景物的亮底分布特殊時,如夜景、大面積過亮或過暗的環(huán)境,平均測光就可能 造成畫面主體曝光失誤(不足或過度)
中央重點測光特點及使用效果:中央重點測光就是測量 取景范圍內(nèi)的全部景物亮底,但以畫面中央部分的景物亮底為主,其余部分景物亮底為輔的縱綜合值,作為曝光的依據(jù)。它充分考慮到一般拍攝中主體居于畫面中央位置的特點,降低了環(huán)境背景的比重,所以,中央重點測光的準確度要好于平均測光。
點測光和局部測光特點及使用效果:點測光就是只對取景范圍中心很小區(qū)域的景物亮底測量取值(忽略其他大面積的景物亮度)作為曝光的依據(jù)。其測量范圍一般在整個事面的1%~5%,可以準確地測知最重要區(qū)域的景物亮度。局部測光與點測光一樣是測量很小區(qū)域的景物亮度,但是測量范圍(為整個畫面的10%左右)大于點側(cè)光,因此在操作中不如點測光精確。
(三)獨立測光表及其測光模式
獨立測光表因為其高精度、多功能、上方便靈活的優(yōu)勢,受到 許多專業(yè)攝影者的青睞。這類測光表的功能模式主要有照度測光、亮底測光、點測光、閃光測光四種。
本文摘自羽翼國際藝術(shù)學(xué)校自制攝影學(xué)習(xí)教材上之“第四章 攝影曝光控制”,本書由楊恩璞教授主編。